體外診斷試劑性精密度評估方法
精密度評估的方法和數據處理
1.1 只評估批內精密度
1.1.1 評估方法:批內精密度的測定應使用同一種類、同一批號的試劑盒校準物(如可能,只進行一次校準),在一批內對樣本進行至少20次重復測定。
1.1.2 質量控制:檢驗時應同時至少測一個質控品。當質控品結果超出規定的失控限,不論實驗結果是否滿意都應棄去不用,重新進行試驗,要保存所有的質控數據和失控處理記錄。
1.1.3 數據收集:在進行數據分析前,檢查數據中有無由于偶然差錯引起的離群值(outliers)。
離群值的判斷標準:從已收集的20數據計算出總均值和標準差,任何結果和總均值的差值超過4個標準差時,可認為是離群值。為了能收集20個有效數據,除補充由于質控失控而增加的測試外,還應增加由于離群值不用于精密度的計算所需增加的檢驗次數。
在進行批內精密度評估實驗時,一次只能有一個離群值。
1.1.4 數據記錄
表1 批內精密度實驗原始數據記錄

1.1.5 批內精密度計算
求出均值:

計算標準差

計算變異系數

n為一次實驗的重復測定次數,這里n=20
1.1.6 批內精密度的95%可信限
批內精密度的可信區間為:(批內精密度×0.75)-(批內精密度×1.25)
其中,0.75為自由度20的上限公差因數;1.25為自由度20的下限公差因數。
1.2 同時評估批內和批間精密度
1.2.1 評估方法:每天做2個批次的測試,每批測試對同一樣品做雙份測量,工作20d。那么,評估結束時有40對數據,即80個測試結果。從同一樣本的雙份測量結果即40個數據可求出批內精密度;從兩批80個數據可求出批間精密度。
在實施此項評估工作時,必須由同一個(組)操作者在同一儀器上進行,應該使用相同的校準品、相同種類和批號的試劑。所用時間不得少于20d。
在實施此項評估工作時,必須由同一個(組)操作者在同一儀器上進行,應該使用相同的校準品、相同種類和批號的試劑。所用時間不得少于20d。
1.2.2 質量控制:在每一批次測量中,必須測量質控品,以保證數據的可靠。
注:
(1)也可以1d進行1個批次測量,一個批次中對同一樣品重復測量4次,共測20個工作日,由80個數據求出批內和批間精密度;
(2)如果取得穩定樣品有困難,也可該測5日,每日2個批次,每個批次測一個樣本8次。從10個批次中每一樣品8次差異算出批內精密度,從所有80個結果計算出批間精密度。
1.2.3 數據收集:至少80個數據。除補充由于質控失控而增加的測試外,應在進行數據分析前,檢查數據中有無由于偶然差錯引起的離群值(outlier)。
離群值的判斷標注:從實施階段已收集的40對均值的數據計算出總均值和標準差,出現以下任一情況都可認為是離群值:
(1)任何一對均值和總均值的差超過4倍標準差
(2)任何一對中的二個結果的絕對差值超過4倍標準差
離群值不用于精密度計算。在剔除后應再增加檢驗次數,以保證至少40批次,80個數據進行計算。
注:任何一次實驗的剔除值不能超過總測量數的2.5%。
1.2.4 數據記錄

1.2.5 批內精密度的計算

計算出批內精密度

其中I=檢驗目錄
1.2.6 批間精密度

求出均值:

由表4得出:

求出批間精密度:

從表4得出:

式中n=檢驗總數
變異系數:

1.2.6 批間精密度的置信區間
置信區間與所測次數相關,次數愈多,可信限愈小。可以查出與檢測次數相關自由度的0.95因數,乘以標準差值就可得出95%可信限的上、下值。
精密度的報告形式
精密度的結果受眾多因素影響,在報告測量精密度時,應同時說明下列各點:
批內標準差及其95%置信區間
批內變異系數
批間標準差及其95%置信區間
批間變異系數
實驗進行的工作日數
檢驗批次數
每個批次重復檢驗數和總檢驗數
試劑的種類和批號
校準品種類、批號和校準次數
如適用,使用儀器的種類和型號
相關產品

蘇公網安備32011202001302